1、电影《挪威的森林》好看吗?
开头用了几个镜头铺垫木月和直子的恋情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木月的自杀过程。精确复制的原著里木月的自杀过程,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无形的沉重、彷徨和压抑的氛围里,在轰鸣的汽车引擎声里,仿佛和影片中的渡边们一起进入了一个恐惧和迷惑的世界。虽然对比原著流畅的故事叙说,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故事缺乏整体感,由于审查方面的原因被删去部分戏份之后,故事中人物的各种行为动机更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难以理解。但是,陈英雄毕竟是陈英雄,村上春树在那么多的导演中选中了他来改编自己的作品是有一定道理的。陈英雄抓住了原著的几个精髓去诠释村上的故事。当渡边在走廊上跑过时,迷离的淡黄光线随着飘动的窗帘满溢流动起来,整个画面几乎成了一幅画,美丽得令人窒息。陈英雄一贯对于色彩的迷恋与重视在本片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大片绿色色块的运用凸显了他自从《青木瓜之味》以来一贯的影像特征,也是导演本身风格很好的延续。片中多处在森林与旷野中的镜头都有着极强的美感,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桌面使用。如影片中渡边与直子在疗养院附近田野里横卧的镜头可称惊艳。加上陈英雄本身对于自己作品近乎苛求的拍片方式,影片在时代的氛围营造和空间的设置上都颇为出色,很好地将原著中设定的六十年代末期的时代特点展现出来。这是影片整体精致风格的突出体现,也是引导观众深入怀旧的重要砝码。渡边和直子在木月自杀以后分别离开了原来的城市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两人重逢以后开始若即若离的恋爱,直到直子生日这天,两人终于发生了关系。或许由于删减的缘故,这段在幽蓝的雨夜缓慢展开的以雨声和直子哭泣的呻吟作为背景“音乐”的激情戏,被演绎得恰如其分地青涩、纯情。直子从那次以后就住进了疗养院。渡边到疗养院去探望直子的几个场景拍摄几乎可以和张艺谋媲美,把风景的抒情张力拉伸到了极致:疗养院的山谷里大片大片炫目的绿,轻雾笼罩的森林,冬天来临漫山遍野的积雪,飘飘洒洒的雪花,都构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让观众在感受纯真的爱情同时进入一个美丽的远离世俗的世界。影片的结尾几乎没有改动地忠实于原著,只是给渡边加了一句台词:“四季更替,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急剧拉开,木月还是十七岁,直子也依旧二十一,直到永远。”要是用上村上原著的那句话“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就更妙了。一些人的生命幕布缓缓拉上,一些戏的尾声幕布也缓缓拉上。《挪威的森林》是一个勉强算得上成功的改编,虽然带着许多遗憾。(凤凰娱乐评价 ) 演员一出场,菊地凛子扮演的直子虽然是清汤挂面的学生头,但是成熟的眼神、明显的大眼袋和刚硬的面部线条,根本就不是村上笔下那个自然而娴雅的直子。在原著中即使一直处在精神病态中的直子表现始终是恬静腼腆的,陈英雄改编出来的直子在唯美的画面里成了一个在旷野中狂奔和尖叫的疯婆子,导致直子还没有疯狂到自杀的地步,先把银幕前的观众弄得差点精神崩溃了。原著中的另一位主角绿子,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演员形象不但与村上笔下的绿子相去甚远,个性也全然不同。绿子本来是个大大咧咧的不爱计较的女孩,在影片中却因为渡边的一句话就负气对他不理不睬。或许是陈英雄成功地拍摄了直子和渡边的雨中激情戏,结果又把渡边去绿子家吃饭,两个人吃着饭唱着歌看着火灾突然接吻的情节也改编成了在雨中闲聊。直子自杀身亡以后,渡边流浪到了海边,影片中用了大段大段的波涛汹涌的镜头和涛声以及渡边的咆哮、哭泣去表现渡边的心情,略去了原著中渡边在海边遇到渔夫,渔夫请他吃饭喝酒时他重复说的几天来吃的食物是“面包,干奶酪,西红柿,巧克力”的情节,缺乏了村上在原著中用机械的重复、麻木所表达的更深层的痛苦。影片中导演在玲子身上用的笔墨也嫌太少。渡边作为一个有点自闭、忧郁和茫然的青春期少年,一直在寻找爱情的答案,经历了好友的自杀,不知所措地四处徒步旅行,到最后玲子和他谈心并鼓励他,期间自然而然地和玲子发生关系,最后鼓起勇气重新开始摸索人生,整个故事的最后玲子和渡边那一段关键的性爱戏不知道是导演没有拍还是被删除了,这一段情节能表现渡边等少年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等意念,没拍出来,也感觉非常遗憾。可能还是文化差异和对于作品理解的不同,影片最终还是未能将原作中的精髓真切而直观地表达出来。村上春树的原作中以渡边、直子与绿子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在一个感伤的故事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年轻的迷惑与无奈。影片虽然忠实地按照原作的叙事方式来进行,开头的部分也比较出色,可是整部影片在绿子这一角色出现之后变得有些混乱起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整部影片中对于渡边纠结于直子与绿子之间的感情表达略显肤浅,使得原作中这一部分最为动人和伤感的感情变得令人费解和肤浅,大大削弱了原作的力量。此外,在影像作品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影片对于原作中一个常见的爱情故事背后所表达的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等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原作中对于“死亡”的大量描写有着更多的深意在内,木月、直子、初美等人物的死亡也在诠释者一个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的主题,与整部作品的阴郁与感伤主调不谋而合。虽然这些情节都在电影中得以展现,却也因为缺少足够的铺垫和渲染而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悲情上,与整部作品的关联被有意无意割裂开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一个文学与电影的差异在作怪。作为一部带有伤感色彩的爱情小说,村上春树在这部作品中又夹杂了关于性、死亡、人生、社会等等话题,更包含了对于年轻人困惑与生存状态的探讨,而这些东西在一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里得以完整呈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陈英雄已经在尽力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努力去展现一部他所能展现和理解的《挪威的森林》。就本片的影像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一部唯美之作了。在很多时候,导演只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原著作品,却也恰恰因为如此而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在文学与影像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电影《挪威的森林》相比较原著口碑遭到滑坡,被评价为“拍的最美的失败片”。影片画面感很足,但却似乎与东京之象有略微差意,这也取决于导演对东京的了解程度,正是由于原著太过于优秀,语言魅力过于强大,导致电影难以达到文字给予读者的境界与想象力,其中也极易忽略掉一些重要情节,使得影片的衔接不到位,想要表达出的主旨也很片面。尽管电影《挪威的森林》中上演了一场纯粹的青春爱情片,但出于此原著改编的难度以及原著的受众程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毕竟电影与原著各自都有可取之处。
DG视讯官网原著《挪威的森林》出自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之手,他笔下主人公们的得失、迷惘、痴爱在观众脑海中极易一一展现,他所勾勒的人物极具特点,不枯燥不生份,使得读者可以很快融入到情境之中,该原著也成为畅销海外的一本著作,想要改编需要具有足够大的勇气和实力功底。电影版的《挪威的森林》出世之后,成为众人关注对象,然而却也迎来了唾沫星子满天飞,受到万千读者的挑剔。导演陈英雄本对此片抱有极大信心,对于制作上他也非常讲究,尤其是在影片背景色调上的处理,可以看的出来非常用心,从春风秋树到冬雪夏草,一幅幅美好静谧的画面迎面扑来,完美营造了主人公们恋爱的氛围。由于导演陈英雄对于当时日本并不够深入了解,他善于利用潮湿的格调来描述故事背景,但却并不适合日本本土片的特色,同时与原著中给人遐想的背景背道相驰,尤其是挪威森林中的雨戏,完全找不到日本剧该有的气息。陈英雄对于拍摄是极其严格的,上到大场景布置,下到一个杯子,人物服饰造型,都有那个年代的怀旧感,只是由于他对拍摄过于严苛,本想拍出小清新清澈的感觉,没曾想影片结果出来之后,其中绿色背景过于浓厚,过度修饰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原著《挪威的森林》中作者想要表露的信息量是极大的,但经过改编之后,对于许多重要情节之处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随之删除了一些重要情节,致使许多观众观看过程中一头雾水,甚至不知道讲了什么,不理解故事的主旨大意,这是影片较为失败的关键之处。尤其是陈英雄导演将此原著改编为一部纯爱影片,原著中许多的生死情节和遗憾愧疚,电影中都一一略过,少了许多有趣的灵魂,整个影片看起来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没有做到深层次的挖掘和理解,这是改变失败的关键点。还好电影《挪威的森林》结局处男主的独白是非常遵循原著的,发出的感慨也多了一丝韵味,作为本片结尾,也不失意境,而且也让观众看到了期待的一幕,少了些许遗憾。总而言之,电影《挪威的森林》改编制作水平一般,但毕竟算的上是情怀之作,还是值得前去观摩一番的。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写的畅销书,这本畅销书,也是众多中国书迷的心头爱。按常人理解,买下这畅销书改编成的电影,一定是风靡之作,口碑一定不低。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挪威的森林》被改编成电影后,却令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
《挪威的森林》电影版除了部分保留书中的小清新感外,剩下的剧情和人物几乎完全不同。在中国的豆瓣分只有6.0.虽然这分并不低,比起国内许多口碑扑街的爱情片来说,这分已经很高了,但是对于被寄予厚望的《挪威的森林》来说,这分很低。
改编的电影比原著逊色了不少,留有遗憾,可惜了 村上春树这个故事。
所以如果不抱着很大希望的话,可以去看,带着原著党的心态去看的话,建议不要。个人觉的一般,不是超好看。
这本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性,没有对立冲突的戏剧矛盾,没有充当第三者的反派,没有误会和巧合,有的是“我”的心理活动,对人生、生活、性、爱的理解,所以根本就不适合拍电影,只能通过阅读来体会或者说缅怀失去的青春岁月。像小说中的“我”喜欢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我也喜欢读《挪威的森林》,翻开任意一页,读上几段,从来不曾失望。
2、1812年拿破仑的侵俄战争结果如何?
拿破仑失利,部队损失惨重,法军的精锐骑兵全军覆没;炮兵几乎全军覆没
1812年,拿皇的军队由近一百万士兵组成:六十万预备攻击俄罗斯、西班牙战场二十五万人、十万在德国和意大利、四千人在法国本土
参与的征俄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一帝国、华沙大公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莱茵邦联(巴登、巴伐利亚、贝尔格、萨克森、威斯特伐利亚)、瑞士联邦、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以及丹麦-挪威联合王国
俄国方面仅有两个盟友,英国和瑞典,英国方面派出舰队支援里加守城站,瑞典方面与俄国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没有派出支援部队,这个联盟使得俄军从芬兰撤出了俄军,后部分留守芬兰,部分军队隶属于施泰因海尔指挥,并参加了之后的战役
联军的攻击分为三波:
第一波攻击:联军从6月24日起渡过涅曼河开始前进至7月16日,联军突破俄军边境的防守
第二波攻击:7月中旬到8月8日,俄军放弃了德里萨营地,开始向维捷布斯克方向转移之后准备前往维捷布斯克,临走前巴克莱留下了维特根斯坦的2万人守卫可以通往圣彼得堡的道路
第三波攻击:8月8日开始到9月14日,联军攻到圣城斯摩棱斯克附近,9月7日,博罗季诺i战役,14日,联军进入莫斯科
莫斯科期间:俄军在南线的和北线发起反击,对于拿皇的和平谈判,沙皇采取不答复态度,10月14日,拿皇下令撤出莫斯科,19日完成
俄军反击:10月18日,俄军于塔鲁丁诺和波拉茨克同时发起反击,击溃联军,11月21-29日,别列津纳河战役联军损失惨重,但是逃出生天,12月4日,俄军追击到莫洛杰奇诺,1812年战役结束
联军的损失数据有几种:
1.拿皇第一批入俄的大军兵力在44万左右,其中北线麦克唐纳的第十军共32497人,围攻里加;北线乌迪诺的第二军37139人防守大军的左翼,对阵维特根斯坦的俄军,进而北上圣彼得堡;南线施瓦岑贝格的奥地利大军30000-34000人于南线作战;雷尼埃的第七军17189人同样在南线作战,拿皇亲自指挥的中路大军在280000-300000人左右,一段时间后,圣西尔的第六军再次增援北线。
2.中路大军进入莫斯科期时仅仅剩下了95000-100000人。一路杀向莫斯科的路上恶战不断,拿皇得到增援部队,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
3.联军先后投入的兵力在610000左右。
4.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记录,联军撤退到维斯瓦河后生还兵力在23000人左右;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派出的兵力在50000人左右,最终一共返回35000人,其中普鲁士军队出兵20000余人,生还15000人左右,奥地利大军出兵30000-34000人,存活20000人上下;大军的马匹数量最初是182000匹,来年出俄仅存15000匹,这些马匹绝大多数全部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保存下来的,联军的骑兵几乎全部损失;火炮的损失同样是惊人的,1372门火炮入俄,保存下来的仅仅150门,大部分也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带回的;
俄军损失的数据有几种:
1.俄国军队因各种原因阵亡15万,另有25万人因冻伤和伤口感染等其他原因而致残。
2.俄军在塔鲁丁诺附近集结的兵力在11万人左右,追击联军12月1日到达维尔诺的时候,仅仅还剩下40000人,其他人不是阵亡,就是负伤或者丧失了战斗力,其中48000人在医院中。
发表评论